鲁东大学女博士团队在黄河滩上绘出“巾帼红”

2023-03-31 16:22:33 来源:鲁东大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多年来,鲁东大学黄河三角洲盐土生态高效利用巾帼创新团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女博士团队在东营黄河口这片荒芜而神奇的盐碱地上演绎着春华秋实。

黄河宁,天下平。从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东营黄河口,万里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的六百里滩涂,天蓝地黄,空旷无垠,时而刮起的大风,带来扑面而来的黄沙。就是在这样荒无人烟的地方,活跃着一帮女科技工作者。

“我刚来这里的时候,觉得这里的土地好广阔,也好荒凉,海水返的盐铺在地上,白花花的。这里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然而地势低平,易受海水顶托作用,地下水位浅且矿化度高,土壤盐渍化严重,严重制约了后备耕地资源农业生产功能的实现和生态保护,在这里做实验,比想象的辛苦,挑战性也更强,但越是这样的条件,越激发斗志,如果能将这样的地方变成良田,那将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团队带头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吴楠博士笑着说。这位初来鲁东大学时清秀美丽的四川姑娘,三年来,经过海边的烈日熏烤,原本姣好的皮肤已经皴裂粗糙,但是谈起在黄三角的科研工作,她眼睛里泛起骄傲的光芒,“我们团队虽然都是女同志,但谁也没把自己当成娇弱的美娇娘,怀孕的、哺乳期的、生理期的照样在严寒的冬天破冰取样,在酷热的夏天被蚊虫叮咬得满身都是包。我们野外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一旦投入工作,什么都顾不得了。”

3年来,团队成员们勠力同心,在创建“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的过程中挑战了诸多第一次:吴楠教授、潘英华教授第一次当起了工程设计师,亲自督导基地台田水利工程及科普展厅建设;宋冰副教授、孙军娜副教授、赵惠丽博士第一次开上了手扶拖拉机翻耕土地,种植盐地碱蓬等吃盐植物和棉花等耐盐作物;郭晓红博士挑灯夜战的“黄河三角洲亟需开展耐盐植物资源调查、利用”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山东省委、省委统战部、烟台市委联合采用;肖鲁湘副教授第一次让无人机在东营基地上空飞起,建起了多源遥感生态监测平台;李雅婷博士第一次克服昆虫恐惧症,带着学生在闷热的养殖车间饲养黑水虻,只为给基地的水稻提供特色虫沙肥料;胡秋丽博士作为新手司机第一次连续多日往返上千公里地,只为给基地获取最精确的天然柽柳生长数据……

土地,终不吝惜回馈。用汗水与深情浇灌,用智慧和科技种下希望。基地从无到有,目前已建成500余亩硬件设施齐全的盐碱农业用地和生态水面,建设了2000平长期定位试验小区,购置安装了一系列科研仪器,包括小型气象站、土壤水势盐传感器、地下水位监测设备等,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东营市土壤健康与高质量农业重点实验室和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团队成员主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6项,与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三十余家企业签订科技指导协议,“曝气滴灌”“菌根兴农”等技术指导科学种田50余万亩,增收约16亿元,在山东、青海等4省市建立试验基地8处,长期服务在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科研一线,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组织的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活动中,东营基地成为鲁东大学“产教学研用”的闪亮名片。(通讯员 都荣胜、杨春娟)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