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梁国宏)从“成人”到“成才”的全程育人书院制改革,从“学校”到“企业”的产学研校企融合,从“地域文化”到“德才教育”的文化育人平台……2023首届河南教育媒体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实地走访了郑州西亚斯学院等10所院校,发现河南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异彩纷呈,探索了众多具有创新性、应用性和本土特色的人才培育模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时代·新征程·新未来”2023首届河南教育媒体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于6月26日至7月1日,在郑州、许昌、洛阳等地进行。来自省内外主流媒体的40余名记者通过融媒体的创新报道形式,共同聚焦河南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成就。
从“成人”到“成才” 学院与书院双院育人
学院与书院双院育人是河南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的一大亮点。传统的学院制教育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学术发展,是“成才”教育,而书院制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是“成人”教育。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西亚斯学院、中原科技学院、河南开放大学等高校相继进行了书院制改革,致力于打造从“成人”到“成才”,从“生活”到“课堂”的全程育人教育模式,其中郑州西亚斯学院最具典型性。
郑州西亚斯学院以宿舍为中心构建学生与导师共同学习生活的育人社区,实现思政教育、学习研讨、社交活动、生活服务深度融合,形成“1+N”的书院育人课程体系,覆盖全校3万余名学生。
目前该校设有9个住宿书院,坚持“一院一主题”“一院一品牌”,分别突出崇尚科学、敏而好学、实践创新、大学生领导力、多元文化、人文底蕴、体美艺术、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未来发展目标,采取文理渗透、专业互补,让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各住宿书院混合居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补发展、全面发展。
从“校门”到“企业” 产学研校企一体化融合
学以致用是高校教育的一大难点和痛点,面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高校不得不思考如何帮助学生从“校门”顺利走进“岗位”,打破高等教育培养与市场脱钩、内循环“自嗨”的怪圈。
在实地走访中,记者发现郑州商业技师学院、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融合,打通毕业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让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家门口就业。
一次性实习进岗率100%,专业对口率100%,就业率稳定在%以上,这份亮眼的就业成绩单来自郑州商业技师学院。近年来,郑州商业技师学院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机械制造系与宇通集团、郑煤机、海马汽车等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灵活实施课程置换,开办了“宇通班”“海马班”等多个订单班,大大提高了教学与就业质量,使部分专业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现在工作中的很多技能,在学校里就已经学习过,所以工作时直接可以上手,干起来没有什么困难。”洛阳科技职业学院2022级毕业生申涛向记者分享了他的入职体验。近年来,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成立调研团队,走进北京、深圳、上海等近十个省份的140余家企业,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深入沟通,优化考试考核机制,学校教学评价和企业招聘的用人标准同步,最终实现学校教学、企业培训考试结果互认,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
从“地域文化”到“德才教育” “博物馆+”助力文化育人
地处中原文化腹地,许昌学院等河南高校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挖掘地方区域特色,以“博物馆+”等形式打造立德树人大平台,探索文化育人的新模式。
耧、犁、蓑衣、草鞋……5000余件(套)藏品全方位勾画出了近现代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河南是农业大省,为了抢救性地收集、存留和展示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许昌学院创建了河南首家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面向全校开设“农耕文化与民族复兴”校本通识课,开设13专题,以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进行“情浸式”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农博馆育人功效。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走入许昌学院钧瓷文化艺术博物馆,馆内的钧瓷陈设令记者一行人赞叹不已。钧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是许昌乃至中国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据讲解员介绍,该博物馆内藏品涵盖唐宋元明清及当代展品共千余件,每年一些优秀毕业生的作品也会选来展示。钧瓷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昌学院通过建立钧瓷文化艺术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中原,了解河南。结合当代纳米技术,让钧瓷文化艺术走进专业课堂,开发了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钧陶瓷釉——结晶釉,推动了“钧瓷釉料加工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有力推动了许昌钧瓷文化的传播。(完)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